2012年10月19日晚7:15分,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全球首演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准时拉开帷幕。以“聚青年之创意才智,扬华夏之原创力量”为主旨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为本届艺术节新设立的重要板块。该长期计划旨在为青年艺术人才的创新与探索搭建优质创作平台;为上海孵化出更多代表中国新生代力量、具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原创作品,使越来越多艺术节制造的艺术新品走向世界。演出开始前国际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对演出进行简要的概述,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友人翘首以待,整个剧场座无虚席,给微凉的夜晚增添了一丝暖意。
整场演出涵盖了多种艺术门类,如戏剧、舞蹈、器乐、音乐多媒体、剧场室内乐等。各个青年才俊发挥自己的艺术灵感,结合当代高度发展的科技手段,用一种先锋、抽象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进艺术,并进而引发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思考。
其中,来自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青年编导董杰的作品《关雎》也在其中。董杰是上海舞蹈届颇有建树的青年舞蹈编导,曾创作诸多现代舞、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等舞蹈作品,也曾多次在国内国际的舞蹈比赛中取得诸多奖项,可谓是“青年才俊”的杰出代表。这次演出的作品《关雎》更是大胆打破传统舞蹈表现方式,既具备一种“自说自话”的个人风格,又传达出一种“人间百态”的浮世效果。作品从诗经《关雎》获取灵感,创造性地将二胡演奏与现代舞与会巧妙融合,二胡的“内弦”与“外弦”被演化为“君子”的内心与外在。诗词《关雎》被孔子评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典型代表,通过“辗转反侧”的形象刻画了“君子”对于“淑女”的爱慕与追求,热情而又不失风度,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德。
此次《关雎》的前缀被命为“二胡肢体剧场”,如何重搬经典,使它可以反映当代都市的社会生活成为一个新的话题。《关雎》舞蹈语言建立在“古典的灵魂、现代的身体”之上,既有传统文化的清新脱俗,又具备都市情感的复杂与纠葛。这样一种巧妙的方式,使我们既领略了那“在河之洲”的袅袅身影,又与当代个体的浮躁复杂的情感生活产生了共鸣。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勇敢追寻内心的召唤,所谓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重要不是拿现代手法去破坏传统,而是用现代的手法来继承和发展传统,这样,传统的不至于失传,现代的不至于孤立。
青年艺术家身上独有的魅力就在于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代表了当下,同样也引领着未来。海派艺术的特点在于它既是“民族的”,同样也是“世界的”,当代艺术如何做到“国际化”,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文字:高雅 图片来自:http://weibo.com/u/241088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