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于9月17至18日下午 14:00——16:00在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四楼会议室开展了主题为“舞蹈十说”研究生学术讲座,此次讲座邀请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于平教授作为主讲,张麟副院长、周蓓副院长、各位老师以及2018级、2019级舞蹈专业博士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张麟副院长主持。
讲座主要从说“袖”、说“剑”、说“羽”、说“灯”、说“蹈”五个方面,展开对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蠡测的探讨,对中国古代舞蹈史的进行了更高层次、更深度的梳理。
9月17日下午14:00点,于平教授本次专题讲座的第一板块《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蠡测》(上)拉开了帷幕。讲座伊始,于平教授以史料为依据,从追溯“舞袖”的源头入手,提出“舞袖”的发生是源自下层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大胆猜测,指出中国古代舞蹈史与民族舞蹈学在实质上密不可分的关系,提出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要与民间舞的研究相联系的精辟观点。
同时讲座的下半场,于平教授通过分析在不同古文典籍中出现的“剑舞”的典故,来探究“剑舞”的文化内涵及属性。
9月18日下午14:00点,于平教授本次专题讲座的第二板块《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蠡测》(下)继续深入讲解。在讲座的前半部分于平教授围绕“羽舞”展开,从史料文献中探寻“以羽为仪”的源头及形态、“羽舞”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功能、审美价值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源,并且谈及到民族舞蹈学的研究可以借鉴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观点。
在讲座的中段,于平教授从最具本体性的灯舞——动物造型的“假形舞蹈”展开,追溯着“灯舞”的源头,着重围绕着明清时期 “灯舞”的多样形态和审美意象展开,谈及到灯市、社火活动与“持炬火逐疫”的“傩仪”是一脉相承的观点。在于平老师激情澎湃的讲解中,我们仿佛看到市井繁荣的明清时期,人们在走街串巷、元宵佳节之时欣赏到的不同形式的“灯舞”所带来的震撼。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于平教授对“蹈”的部分依据象形文字、古文记载,结合说文解字的方式,围绕着“蹈”与“舞”的概念区分展开,通过史料分析和文化解码,探析“足蹈”的文化根源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足蹈之舞”功能的变迁,解析“蹈”的内涵属性,谈及到“蹈”作为一种足部的动态,基本与“舞”无涉,并且提出指出 “蹈”多有严格规范,而需“循规蹈矩”,“舞”则可以有所发挥的观点。
在讲座的尾声,张麟副院长表示:“此次于平教授的讲座带给我们的学术信息量巨大,再次感谢于院长!望舞蹈学院的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努力钻研!”此次于平教授的学术讲座对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学科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对于提高研究生、博士生的学术质量和学术研究能力具有指导意义。于平教授从学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给予老师和学生以滋养,推动着我们对中国古代舞蹈史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期待于平教授下一次莅临学院的精彩讲座!
主讲人简介:
于平,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曾担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司长、科技司司长。现任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