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蹈为文明纽带共探全球艺术共生新路径——2025国际舞蹈日系列活动

文章来源:舞蹈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30 浏览次数:10

    4月29日,2025国际舞蹈日系列活动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启幕。此次活动以“舞蹈:文明的纽带”为主题,包含主旨论坛、青年论坛、工作坊等内容。活动开幕式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麟主持。

 以舞为媒,文明互鉴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表示,学院近年来以“未来戏剧学”建设为战略核心,构建了“1+1+3+X+Y”资源支撑大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与戏剧教育的深度融合。会议“人工智能时代舞蹈的跨文化实践与未来探索”板块,旨在通过汇聚全球智慧,探索舞蹈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开拓艺术创新未来。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分享了舞剧《朱鹮》在日本66天巡演55场,并作为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开馆演出的例子,指出中国舞剧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辛丽丽认为,“舞剧热”凸显中国舞蹈在新时代促进文明互通,构建文化共识与情感纽带的力量。

  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Tobias Biancone提出,自1982年国际舞蹈日设立以来,全球舞蹈艺术蓬勃发展,上海戏剧学院《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文)》编辑部和舞蹈学院共举办了6次国际舞蹈日论坛,增强了传播,凝聚了力量。“舞蹈:文明的纽带”这一主题强调了舞蹈跨越文化、代际与地域的联结力量。

  汇聚全球智慧,共启文明对话

  活动期间,52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展开学术交流,微信平台直播覆盖观众达4万余人次。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德国波恩大学荣誉特聘教授Ann R.David、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分别从“一带一路”舞蹈交流实践与跨文化民间舞蹈研究、舞蹈语言在国家级演出中对国家话语的表达出发,深刻回应了“舞蹈:文明的纽带”主题所指向的全球文明互鉴与人类情感共通的时代命题。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舞蹈多样性与文化认同”方面,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苏娅表示,当代中国古典舞多元聚合与百川汇流的建构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张力。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于平从“民族走廊”出发,提出构建舞蹈源流谱系与播布区的框架。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提出“具身化记忆”“分进合击”对民间舞的教学与实践体系的构建作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认为,昆曲体现了戏舞同源的跨学科传承与创新的力量。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提出了基于中国古代礼乐传统的“舞蹈文化共同体”范式。邵未秋教授的中国古典舞袖舞工作坊和敦煌舞专家史敏的研究吸引了国外专家的深度关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延杰、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刘丽分别以14世纪洛伦泽蒂壁画中舞蹈人物和滇蜀青铜器乐舞为案例,强调舞蹈图像研究需结合历史语境与时代影响。刘晓真研究员和毛毳副教授分别从不同视角讨论了梅兰芳的戏曲舞蹈变革和现代舞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分享了欧洲与东南亚民间舞的传播与文献挖掘、胡旋舞、狮舞在华裔族群凝结的力量、舞蹈比赛中的文化误读、迪斯科女孩的数字传播、美国后现代舞的批判性反思、慢舞蹈审美、传统舞蹈的文旅实践等个案,强调舞蹈作为一种跨越宗教、语言、族群、时代的多轴文化形式,在文明互鉴中构建起共享的动作记忆与地域纽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丽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契机化与过程性保护对于春节这一重要节日连接古今文明的重要性。

  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舞蹈的跨文化实践与未来探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铁钟聚焦“线下大空间沉浸演绎”的最新技术路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刘春则讨论了舞蹈档案从静态保存向动态参与、知识共建的转变。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周蓓、浙江传媒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袁艺、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曾华美聚焦推动舞蹈向AI语境过渡、媒介时代舞蹈的传播、构建跨文化动作数据库、沉浸式空间和舞蹈档案保存等话题,共同回应舞蹈在全球语境下的知识系统转型。

  青年论坛板块的7位青年学者体现出“跨学科视野+教学实践根基+技术媒介创新”的三重趋向。内容涵盖古典舞程式语言、民间舞场域构建、数字美学实践、身体文化翻译、舞蹈理论本体建构等多个维度,展现青年学术力量在新媒体、非遗活化、文化记忆重构中的积极探索。

  共绘文明交融新图景

  活动闭幕式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文)》主编张素琴主持。她谈到,活动自4月初预热至4月30日正式结束,共邀请46位国内外学者参与线上线下研讨,并开设7场专题工作坊,涵盖中国古典舞、敦煌舞、巴兰钦技巧、街舞、国标舞等多元舞种,以及舞蹈科学、力学技术等跨学科内容。活动不仅呈现了舞蹈作为文化纽带的力量,深化了学界对舞蹈与文明多样性的思考,还通过跨界对话为未来舞蹈学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国际著名编导、舞蹈家沈伟以“从《声希》到《融》:东方哲思与当代舞蹈的全球对话”为题,从个人创作实践出发系统阐释了传统文化在舞蹈中的创造性转化,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提供可借鉴的案例和思考。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表示,舞蹈不仅是身体艺术,更是文化认同与哲学思考的载体,呼吁全球舞蹈界以舞蹈为桥梁,践行“和合共生”理念,推动文明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艺术力量。

  此次活动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与《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文)》编辑部联合承办,得到了国际戏剧协会(ITI)、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基金会的特别支持。


(上海戏剧学院 池艺璇/供稿)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